江南app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99998888

江南app

江南app
当前位置: 江南app > 教学科研

江南app教学科研研究

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4-29 12:37

  关于科研能力的内涵及其结构要素目前说法不一,尚未达成共识。关于科研能力的定义,有人指出“1.单个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2.整个科研队伍的数量、素质和集体的研究能力,以及科研信息的系统性、效率、实验技术装备的拥有量和优势等”。有关研究人员从科研活动的角度出发,把科研能力分为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应用外语能力、掌握现代计算手段的能力、科学实验的能力、科技写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讲解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九种,对不同专业、不同人才各有侧重。

  透过科研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因素影响着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学生要具有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这是进行科研创新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学科知识形成学术预判,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钻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导师、学术会议、科研课题、学术氛围等是推动科研能力发展的外在因素。教育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然而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较弱。他们很少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展科研活动或深入到基层进行调查和实践研究,而一些外在的影响因素又限制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和研究,我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近几年获得了迅猛发展,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然而,由于发展时间较短,速度较快,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创新意识单薄、高校科研环境制约、学术氛围不浓等问题。

  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布鲁纳主张无论教什么学科,一定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十分重视学科的基本结构,并以学科知识结构为课程的中心。学科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然而,许多教育学的研究生并没有深入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跨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教育学科缺乏理解、很难找到学科的研究方向。除此之外,大多数学生除了上课期间学习理论知识之外,缺乏其他获得学科知识的途径,例如:学术会议、实地考察和调研等,所有的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科研创新的开展。

  创新是一门学科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研究人员进行科研创新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在教育学学科中,创新主要表现为:善于运用不同的观点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善于发现教育中的新课题;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等等。然而,我国一些高校的教育学研究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主动思考,由于缺乏创新的意识,很难提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一些研究内容也只是对前人的重复研究;缺乏创新的研究方法江南app,不能很好的理顺事物间的内部联系、探索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

  科研环境是影响教育学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科研环境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学校缺乏较好的引导机制,学生能够参与的科研课题不多,学术交流不够,高校举办学术会议、学术报告的次数有限,学生很难接触到学科领域的前言知识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相关的资料查阅和笔者的亲身经历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教育学学科的学术氛围不浓,高校对于教育学科的学术氛围建设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导师对学生引导和影响不足,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有限等等。这些问题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其中,学生的个人因素影响很大:一些教育学的研究生对于科研创新的态度并不端正,他们只是为了混个文凭,单纯地学习考试时的知识,缺乏教育科研的热情和动力。在这种“气候”的传染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只是满足于现状,并不会积极的思考和学科钻研,在这样的氛围下又何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呢?

  针对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若干建议如下:

  目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按照“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的模式,有的大学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入了任选课和补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外语课。总体来说,我国教育学的课程设置基础理论课较多,实践课较少,因此需要优化课程设置。

  通过这类课程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信息、从事实验操作和实际调查,使学生掌握开展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教育科学研究方案的设计、教育科学的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教育科学的行动研究、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以及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与数据处理等,并聘请经验丰富的图书资料中心人员进行信息检索、数据查询、文献下载等技能知识讲座。掌握这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关于课程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最新的教育动态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提出研究课题和解决方案,老师最后给予补充和点评。关于授课形式,采用团队学习方式的教学组织设计,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通过查找材料、讨论和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研究性”教学,学生“研究性”学习目标。

  导师在学生科研能力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导师高尚的人格和严谨治学的态度都以无形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科研的态度和思维。导师具有丰富的课题资源,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可以使学生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在不断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将学术知识深化、内化的同时,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除此之外,当前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着惰性心里,投身科研活动的自觉性并不高,导师的监督和指导可以帮助和督促学生积极地开展科研活动。导师还可以定期给学生布置任务,集中学生,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等,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高校的科研环境是影响学生开展科研的重要因素。为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为一些教育学专业学科购买图书、数据库、信息软件、文献搜索平台等,为研究生提供更加自由便利的信息平台,并指派专门人员进行系统维护及更新,以便研究生能够及时地获得最新的科研信息、数据资料等。另外,可以邀请知名专家讲学,突破自我封闭,吸纳新鲜信息,使学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学科前沿。除此之外,学校可以设立一些小型报告厅、学术研究交流室,为教育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提供更加便利的场所。

  大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学术共同体,本质就是对人的培养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通过人的活动完成的。大学文化凝聚在大学深厚的优良传统之中,是在长期育人和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的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本科教学文化蕴含其中。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是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活动载体,其文化可以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来选择与创建。

  大学是学生学习、教授授课和师生科研之地,必须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条件。本科教学设施需尽量齐全,包括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及宿舍等,既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广大教师的需求,让全校师生安心学术研究,从而为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文化提供物质保障条件。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保障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足的本科教学场地。在我国大学,学生上课多以大教室为主,一般能容纳60人以上,这给定位于追求卓越、培养精英人才的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上大班课的教室不得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知识灌输倾向较为严重,师生课上研讨不足,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世界顶尖大学虽然也有几百上千人的大课堂,但是各个大学普遍规模较小,生师比较低,十分注重小班教学,采取研讨式教学方式,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二是购置高水平的本科教学仪器,并提高利用率。世界顶尖大学无不拥有自己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而国内大学实验设备陈旧、更新不快或是利用效率不高等现存问题较为严重,亟待改善。三是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图书馆是大学师生学习、科研的重要物质保障条件,学校图书馆学习氛围是否浓厚、图书资源利用率情况往往是反映一所大学学术氛围浓厚与否的关键性指标。满足大学本科教学需求的物质保障条件还有很多,如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及校徽等,在这里不再逐一阐述。

  目前,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本科教学制度,但其科学性有待改善。与国外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的本科教学制度建设还有较大差距,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校的本科教学制度文化未能符合真正的大学精神要求。因此,根据大学精神的要求,从多方面进行本科教学制度创新成为研究型大学科学性的本科教学制度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是创建吸引世界一流教授的制度。大学教师是大学文化的主体与核心,是大学文化理想的现实承载者与传播者[2]。在美国,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位学术大师的到来,就有可能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甚至使之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因此,世界名校都全力以赴,以教授教学科研的自由、高额的薪金制度及科学的晋升制度等制度吸引全球顶尖师资,这无疑能够极大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从而吸引世界一流生源,促进整个大学本科教学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教授教学、科研的自由是大学制度文化的根本,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寻求真理的共同体”,这一思想是对大学精神本质的高度概括。在大学中,我们不但要推进教授教学、江南app科研的自由,还要推进教授治校制度,让教授们决定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事务,决定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是彻底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学术的共同体;卓越学术大师的存在、高深知识的传授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教授对卓越学术的追求和其卓越的学术能力是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大学需要大师为本科生上课——传道、授业、解惑。在我国,大学内存在着大师上课的障碍性因素,比如常规化的本科教学要求。教授多为学术能力和地位突出的人,但教学能力并不一定强;大学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是将他们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思维方式及个人学术经验等传递给大学中优秀的青年学子,而不是简单的“在课堂上课”。为此,大学必须创新制度,赋予学术大师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自由。在与年轻学子的交流中,学术大师也会由于不断的思维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同时,大师们也应当不断追求良好的教学功力,不断完善个人教学技巧,这有利于大师们的学术成就、思维方式及学术经验等更好地传递给青年学子,江南app实现知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是实现本科教学方法的实质性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历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在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但对于彻底实现教学方式改革这一问题,总是能够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敷衍塞责,未能实现教学方法的实质性变革,比如:“学生规模太大,无法开展小班教学”,“师资水平有限,无法进行小班化教学”等。其实,解决的办法总是会有的,比如对于“学生规模太大”这一问题,从大学方面来讲就应该缩减招生规模,分流学生到普通本科院校,从政府方面来讲,就应该加强对缩减招生规模后的精英型大学的经费等办学条件的支持力度;至于“师资水平”问题,大学就应该彻底落实竞争机制,通过外引(全球引进)内培(内部培训)、优胜劣汰等制度激活高水平师资团队建设,从而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在我国,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必须克服三点困难:一是转变教与学的思维习惯。在中国,由于长期性受到中小学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教学也大多采用此种模式,反之,采用研讨式的小班授课,师生都很不习惯。二是研究型大学必须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学生个体享受到的学习资源急剧减少,削弱了研究型大学开展精英教育的能力;为了应付庞大的学生群体,大学不得不开设大课,致使精英式教育的小班化教学无法开展。三是成立教师教育发展中心,科学评价并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师教学水平。首先,研究型大学要区分两种类型的教师,即学术大师和教学能手;其次,要认清两种类型教师各自的工作重心。学术大师的教学应侧重于引领大学学术的发展及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适当改进教学技能即可;教学能手则需将个人工作重心放在系统知识的传授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上,同时不断提高个人的研究性教学水平。

  四是进行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首先,专业建设与否,应该大胆取舍。研究型大学不应该一味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模式,在专业建设上应该有所取舍,凸显自身优势学科的发展,进而带动相关学科群及交叉学科、专业的发展。美国的两所世界顶尖名校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榜样。同处麻省的哈佛大学因为紧邻世界上最好的工科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而选择不办工科;麻省理工学院为追求学术上的卓越,而舍弃了商科、医科等应用性学科。其次,要建设多样化、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需求。华东某高校曾邀请外国专家进行院校评估,外国专家给出的结论是:该大学学生世界一流,但是无法提供足够的、世界一流的课程。由此可见,多样化、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四川大学发展战略定位于地处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承诺给予本科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熏陶,倡导全人、精英教育理念。江南app以此为指导,学校十分注重人性化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从而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包括学术研究型课程、创新探索型课程及实践应用型课程三大类课程体系,这既符合学生的需要,亦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课程质量都能够达到国内甚至是世界一流水平,却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改革推进。

  五是在本科教学中开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品质的示范和教育。学生在课堂上会得到教授们的言传身教,同时教授、学生是社会中的人,这就使得教授与学生、大学与社会四者之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授的学术观念、个人品质及学术道德操守等会直接影响学生,进而会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教师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学者型、教学型和策略-结果型教师发展阶段,其发展过程反映了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由关注自身专业到关注学生学习的基本走向[3]。我们的大学教授在本科教学中,教授的教育必须突破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术引导,进而发展成全身心的投入对学生的全人教育,这种投入表现为对学生培养的“大爱精神”,江南app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自发探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第二,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奉献精神;第三,引导学生诚实做人,不但具备卓越的学术道德,同样具备良好的个人品性;第四,全身心投入到人的培养上,全身心投入到本科教学中,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关心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六是高度重视对本科学生评价标准和方式的科学性。在我国,评价学生的指标讲起来是德、智、体、美、劳、群,做起来却是只问分数而很少考虑其他[4]。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来开展,其弊端是评价标准偏颇、不科学,容易对人的评价造成一刀切的不良后果,无法选拔、培养真正优秀的学生,同时也抑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的倾向,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因此,研究型大学针对本科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必须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从评价内容上来看,对本科学生的评价可以分为考生入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与水平的评价等。首先,是对本科学生的入学评价,即本科学生学习水平及能力的初次评价。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国外大学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力求以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和个性特点,从而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效果、学习能力与发展潜质给予真实的评鉴。其次,对入学后学生学习效果与水平的评价,研究型大学应该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由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专家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及发展潜质做出最为确切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或是攻克难关,走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路。当然评价结果不是僵死的结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用作帮助学生更好发展的辅手段而已。

  七是建设国际化的本科教学文化。大学历来是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人文、科技交流的关键领域。大学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不同国家对各自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大学的专家、学者通过广泛参与国际事务、积极开展跨文化研究,在国际学术领域表达自己的声音和观点[5]。作为研究型大学,必须在本科教学中不断提升国际化因素。提升大学的国际化程度,主要措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科教学师资的国际化建设;第二,来华留学本科学生的招录;第三,本科学术知识、学术思维及教学方式的国际化;第四,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国际化等。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根本性文化,即是大学本质的体现,同时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剑桥大学的拉丁文校训是: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剑桥大学还有一个拉丁文校训,引用的是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由上述名校的校训可以看出,真正的大学精神突出表现在育人为本以及学人自觉的学术精神、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大学本科教学精神的核心也是以育人为第一要务,以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为大学本科教学的使命。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精神恰恰是追求学术、具备批判精神的人才的核心特质。在耶鲁大学的课堂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教授在课堂上讲到:中世纪的时候曾经产生过这么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因为宗教的原因、政治的原因,没有流行开来,很快就被禁止。正史没有详细的记载。这种理论是这样的……”下次考试时他就考了这个理论,于是学生按照老师讲的内容很自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试卷批下来之后,零分,零分,全是零分。学生大惑不解,纷纷质问老师“怎么会是零分呢?”教授反问“为什么不能是零分呢?”“我讲的就是正确的吗?”学生大惑不解:“我们不听老师的还听谁的?”这位教授分析说:我跟你们讲,这种理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流行开来,而且正史没有记载。为什么我知道的这么清楚,你们不打个问号吗?如果有疑问你们就应该查资料,或者找其他的教授去印证。你们为什么不求证啊?你们之所以受我的误导,说明你们对这个问题缺乏研究、判断[6]。管中窥豹,从这件课堂事件可以看出思辨的教育在耶鲁大学贯彻之深入。除此之外,大学本科教学还必须体现永恒的道德精神。大学是任何一个社会道德与理性的凝聚之所,不仅以自身纯洁的德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更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改造社会、重塑德性的潮流中,领导着社会德性的发展方向,本科教学是大学永恒道德精神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第三,敏锐的时代精神也应该是大学本科教学的精神之一。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到现代大学的发展这一历史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大学无疑是时代的产物,并代表着最进步的时代精神,驱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并能够预见、感应到社会潮流的前奏,而成为推动社会潮流的先行者。

  [1]胡弼成,徐跃,蒋婷轶.和而不同——大学文化培育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0).

  [2]王霞娟.学者精神:大学文化的精髓[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

  [3]王玉衡.美国大学文化发展新趋向——教师发展从关注自身专业到关注学生学习[J].外国教育研究.2008(9).

  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从科学定位开始——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新时期办学定位研究

  教育学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未来从事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开拓教育实践新局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提高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教育事业获得长远发展动力的有效保证。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水平偏弱,需要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教育学对教育问题进行的科学解释,使教育理论知识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但教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扩展理论,而是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教育研究者探索的脚步是没有止境的,将会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前进而前进,具备科研创新能力是教育学研究生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科研实践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先生给当前中国教育提出的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却不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大师来,这实在是中国教育界的一大遗憾。教育学研究生是未来推动我国教育研究新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坚力量,不具备科研创新能力难以完成振兴教育的重任。

  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就开始了对近现代教育学的探索,从外国引入了大量教育学理论,我国的教育学开始了近现代化的历程。但中国教育学迈出的第一步就被打上了西方化的烙印,教育学研究没有真正的具备中国的特色,实现教育学中国化是当代教育学者的共同愿望。不少研究不加批判地用西方的话语去诠释中国的教育实践,参照西方的理论框架去剪裁中国的教育史实,致使教育研究对象非中国的教育实践与教育历史。中国教育似乎既让人难以拥有外在的实用性力量,又让人感受不到内在的精神性寄托。

  一次针对全国研究生质量与发展状况的调查显示:分别有53%的导师、51%的硕士生以及47%的管理人员认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一般”和“差”;分别有30%的导师、34%的博士生以及31%的管理人员认为博士生的创新能力“一般”甚至是“差”;而68%的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与“差”。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偏低是研究生质量下降的一个突出表现,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难题。

  参加科研创新是增强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使研究生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现实中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教学科研,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研究课题。相当一部分的研究生缺乏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难以摆脱本科阶段的思维模式,缺乏捕捉研究课题的主动性和敏感性,因而不能自己独立承担有创新潜力的课题,而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作业时又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难以在学习中得到应有的锻炼。

  研究生阶段除选修各门专业课程之外,留下了大量的时间由研究生自由支配,进行教育课题的研究是研究生学习的另一种方式。教育学研究生的研究能力通常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论文的数量不足以体现一个人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要看其论文的质量及其体现出的学术价值。

  美国高校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大学学术自由的治学原则,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术自由原则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研究生正处于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最强烈、创新精神最旺盛的时期,因此最容易产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美国高校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积极为研究生组织各种学术论坛、学术讲座,促进研究生开展学术活动,同时也经常为研究生提供校际间甚至国际间学术交流的平台,以便研究生能够在这些自由的学术活动中碰撞出创新思想的火花,产生创新成果。

  我国在对研究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学校学术氛围的创造,多为研究生提供发表自己观点与言论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并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将有可行性的想法付诸实践。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积极性,更有效地培养其创新能力。

  如今,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愈发明显,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然而我国高校参与国际交流的程度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美国高校的开放程度很高,研究生招生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高校中呈现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景象。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等活动,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了解新的学术思想,掌握新的发展动态,同时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我国在这方面应该做出更大努力,进一步加强大学的开放性,兼容并包,鼓励研究生提出创新性的思想,同时应该走向国际,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在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科技知识的同时,也把我国研究生的创新思想推向世界,甚至应用于服务于世界。

  美国的研究生课堂教学多采用引导式、讨论式、参与式以及案例教学的形式,能够有效改变研究生教学中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学生参与学术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应改变当前研究生教学中单一化的课堂模式,学习美国,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研究a生培养的主阵地,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传统的单一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不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改革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更多地采用小组合作研讨、学生成果展示或汇报和教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另外,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让研究生深入教育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境中,将自己的理论假设运用到实践中,在不断试验与修正理论的过程中进行科研创新。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学术力量优势,加强院校间的合作交流能够使一个院校的优势成为多个院校的优势,通过各高校间的相互取长补短,达到办学力量的优化组合,实现共同提高。高校间可以制定交流培养计划和访学计划,互派研究生到对方学校进行交流学习,活跃学术气氛。对于来访的研究生,各高校应该予以接待,为其提供专门的场所,定期召开研究生论坛,使不同学术氛围培养出的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

  鼓励研究生走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探索理论价值。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与服务目标。社会实习、实地调研都可以促进、启发学生发现教育的现实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有利于数据收集,案例访谈等,有利于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或理论研究。

  不可否认,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值得重视,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实际,既不能停滞不前,亦不能急于求成。在各方面的共同协调与改善下,提升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将指日可待!

  [1]任永泽.教育研究原创性不足的成因追问[J].现代教育论丛,2007,(10).

  [2]杨宏飞,刘佳.教育学面临的几个挑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1]。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硕士、博士呈现出参差不齐的问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备受关注[2],研究生有效教学成为研究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提高研究生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围绕理工科大学研究生这一群体的有效教学现状展开研究,通过对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效果分析,了解研究生有效教学现存的瓶颈,梳理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已出现的问题及提出解决方案的思路,为有效教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和建设性建议,促进与完善研究生有效教学的开展。

  本文研究对象为理工科大学研究生,故而选定北京理工大学3名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作为访谈对象。研究隐去研究对象的真实姓名,分别称其为A、B、C和D。4名研究生基本情况如下:学生A,男,26岁,研究生二年级,现就读管理与经济学院;学生B,男,25岁,研究生二年级,现就读于机械与车辆学院;学生C,女,24岁,研究生二年级,现就读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D,男,25岁,研究生二年级,现就读于化学学院。

  本研究选取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用单独会面访谈与电话追溯式访谈为调查手段。

  首先,对4名受访者每人进行约60分钟的半结构式访谈,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并转录为文字。

  其次,针对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及访谈中受访者陈述模糊的问题,对1名受访者进行平均长度为35分钟的追溯式电话访谈,以降低受访者的社会赞许性动机,进一步确认及挖掘受访者对于研究生课程有效教学的把握和评价。对电话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并转录为文字。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借鉴语篇分析中“主题一致(thematiccoherence)”的分析方法,检验已获得材料中重复出现的主题与参考主题是否呈现一致性关系。

  此外,在对访谈资料进行数据归并、数据陈列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个案内分析”与“个案间分析”的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对于被访者在访谈中的观点前后一致性和不同访谈者之间内容的一致性做更加细化的分析处理,得出结果。

  1.预习任务的必要性。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归并陈列发现,4名受访者一致认为教师在课程前安排预习任务非常必要,预习的过程是对全新知识的自主探索,便于在教师授课前发现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课前预习的必要性,不同受访者的侧重点不同。学生A、C认为,安排预习任务能够提高上课效率,也能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学生B认为,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是对其进行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的督促。

  2.预习任务的实效性。访谈结果表明,教师安排预习任务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各不相同。在不同科目中,多数教师习惯在课程前安排预习任务;在预习任务量方面,公共英语课程的预习任务量较多(学生B、C、D),其他课程相对较为均衡,学生B谈到,教师会在布置预习任务的同时,相应减少课后作业,以免增加学生的课下负担;在预习内容方面,主要以查找、阅读相关书籍文献等资料为主,个别教师会安排电影欣赏、单词列表(学生A)等其他预习方式;在预习效果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预习能够对课堂学习起到较好效果,但学生准备预习任务的认真程度仍有待提高。学生C认为,“这个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怠惰的问题,可是其中可能也有老师的问题。还是因为没兴趣做,不吸引人。”

  1.教学内容合理性。研究生课堂教学内容基本以既定教学大纲与教学方案为参照,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和特点进行整体把握。对访谈资料的归并陈列可知,4名受访者对于教学内容的关注度较低,在访谈内容中,涉及“教学内容合理性”的语句仅有5句。学生A、B、C均谈到,教学内容主要为概述、理论、方法、案例等常规内容,较为单一。受访者较少关注教学内容,这可能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受限较多、可更改弹性较小有关。

  2.教师授课方式的有效性。教师授课方式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4名受访者对于教师授课方式或形式的看法不一,难以对其效果进行整体判断。学生A谈到,课堂教学形式无创新,对学生的影响力也较少,认为应当突破教学场所限制,是课堂形式多元化;学生则B认为,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到位易懂,讲课方法较为轻松愉快,但对于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时间把握不够科学,时常重复;学生C认为,每门课程的学生课堂PPT报告安排太多,教师真正的讲课时间太少,且对于学生的课堂报告缺乏深度分析与讲评,部分课程会外请专家学者客串几次课程,但效果不置可否。

  3.课堂气氛与生师互动情况。课堂气氛与生师互动情况对于学生吸收知识、达到教学效果与目的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可知,4名受访者对于课堂教学气氛与生师互动的评价不一,大部分认为课堂互动较少,气氛较为死板。学生A谈到,大多课堂气氛沉闷,课堂老师和学生互动与国外不太一样,感觉作用不是特别大;学生B认为,课堂互动较少可能与学习内容有关;学生C认为,研究生课堂氛围对其学习的影响程度很大,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安排学生参与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感,但学生报告环节过多又会造成教师授课内容的“缩水”。

  访谈结果表明,研究生教学中,课堂气氛与生师互动情况整体需要进一步改善,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方式与所占课堂整体时间的比例,需要进行更加科学的把握。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归并陈列分析,4名受访者对于课后作业安排及考核方式的效果评价较一致,均认为目前研究生所学课程的作业数量总体适中,对课程学习的有较强的帮。但学生A也表示,总的来说作业量适中,但个别作业量特别多的课程容易引发其抵触情绪,降低学习课程的积极性。

  从访谈资料来看,各学科课程的作业安排与考核方式大致相同,基本为日常作业、小测试与期末论文或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便于学生进行持续有效的学习,避免“临阵补习”的应试学习方法。学生B认为,将每次的小作业经过整合和修改,构成的大论文使其非常有成就感。

  分析访谈结果可知,4名受访者一致认为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效果总体较好。受访者表示,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对其日后的学术研究、与人交流沟通、行为修养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A),并开始进入一种自学或者探索式学习的过程(学生C),对知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同时亦是到自身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学生D)。

  有效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和系统,在时间(课前、课中、课后)、空间(课内、课外)和主体(教师、学生)方面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研究生课程作为教学与学术研究兼顾的载体,面临多重考验。本研究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进行个案分析表明,研究生课程的有效教学应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重点关注和把握:

  第一,教师将课程设计适当前置,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效运用课前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先学习,激发其对于知识的探索能力。同时,在布置预习人文时,应注意变换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发学生对于即将进行课程的主动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与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与形式,协调学生需求与教学要求,适当弹性化执行既定教学计划。在完成既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尽量采取学生较容易掌握与接受的教学模式,可引入多媒体、实验展示、案例分析、现场模拟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授课中应当密切注意学生对于不同教学内容的接受偏好,不断进行总结,形成对本门课程教学有借鉴意义的资料和成果。

  第三,增加生师互动,了解学生想法与思维模式,学习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良好经验,注重营造积极生动的课堂气氛,但注意把握课程的整体安排与时间比重。师生互动分为课堂内和课外两部分,适当增加课堂内互动以有效调节学生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热情,也有益于提高教师的授课成就感和积极性。课外互动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注重倾听与反思,把握课间、课余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并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整体学习成长情况的把握。

  第四,注重对于作业及测试的评阅与反馈,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推动学生不断探索和完善自身的学术观点,在对于学生作业和学习思考的反馈中形成积极良性的引导,鼓励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将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学习相结合。

  本研究对有效教学进行质性分析的尝试,选取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因而其对于课程的课堂教学有一定偏重。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式,以分析性概括为目标,而非统计性概括,并且不能完全排除访谈过程中受访者的社会赞许性动机,因而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为此,将在日后探索有效教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中进行资料数据和分析方法的完善。